加拿大的第一年之新移民甘、苦談
大部分的人(包含我自己)聽到”移民”、”住在國外”,都會覺得很棒。但其實要出發之前,我已經有心裡準備移民過來的頭幾年會很辛苦,事實上來了以後,環境很舒服,又漂亮,但確實過得也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那樣舒服、愜意。來倒吃個甘蔗,先苦後甘。
新移民之苦哈哈
老公的一個同事(不是很熟),每次看到我們在FB上貼我們到哪裡去玩,他就會留言說「闊少爺又出去玩了~」之類的言詞,反正他對我老公的稱號就是闊少爺,殊不知其實我們過的比在台灣的時候來的辛苦很多很多。況且,我們趁週末的時候去”當地”景點參觀,這就跟住在台北的時候,沒事去個淡水吃小吃看夕陽、爬爬陽明山健行一樣的道理,不過就是個LOCAL的景點,坐公車就到了,即便去美國,也是趁特價車票搭個客運兩三個小時的車程,像是從台北到台中、嘉義這樣,不是搭飛機,哪來的”闊”。T_T
我們加拿大移民送件全部是自己上網查資料自己辦的,因為我們沒有多餘的錢請移民公司代辦移民(代辦一次少說也要個十萬),資格符不符合、所有要準備的文件等等,都是我們兩個人不斷上網搜尋,一一拼湊出來的。我們移民的資格是屬於”技術移民“,跟很多藝人、有錢人來加拿大生活、退休、送小孩來念書的那種”經濟移民(或稱投資移民)[1]“完全不一樣,他們才是有辦法在加拿大還過著跟台灣一樣的生活品質。
像我們,工作年資還剛好符合技術移名的年資,在台灣的工作經驗和收入算普通,所以存款也沒有太多。
在台灣,吃吃外食(路邊攤、麥當勞、便當…),每個月三五好友去聚會,不然小倆口自己吃個一兩次大餐算家常便飯;出去玩的時候,肚子餓的話就近買東西吃,零食也是隨時到便利商店買。來到加拿大八個月了,我們只吃過四次大餐(其中三次是去美國,不能帶便當;唯一在加拿大的那次是因為同事給我們餐廳的折價券,趁平日中午特價才去吃),外食的次數則不超過十次,其它時間,若要出去玩、上班等,我們都自己帶變當、做三明治野餐,很少花錢買外食吃。
另一個例子是朋友,在大陸的時候已經做到中醫醫院的副主任,另一半則是在學校當副教授,可想而知兩個人在大陸的收入相當高、地位又好,生活過得非常舒適。現在來這裡,因為要維持同樣的生活品質,結果落的一個人得身兼三職很辛苦,常常想回去大陸。
比較有錢的家庭,為了送小孩來加拿大唸書,把老婆和小孩送來,老公留在台灣打拼。我們來比較久的朋友告訴我,這些人的下場也都不好。一般人可能認為這些老婆不用工作只要照顧好家庭陪小孩,一定過得很愜意,但其實這些媽媽也都非常辛苦,而且要全能! 怎麼說呢,家裡只有一個媽媽,所以這些媽媽都得超萬能且不能生病,一但生病了,誰照顧妳? 誰照顧小孩? 小孩子一旦生病了,所有的事情也要媽媽一個人扛起來,沒有人可以幫忙分擔。而且夫妻兩人分隔兩地,小孩很少跟爸爸接觸,也不親。這種種的壓力跟責任,其實並沒有比較快活。
這些是我加拿大新移民的真實生活。
再來談工作。
如果有找到不錯的工作,其實可以過得跟local一樣舒服,不用這麼辛苦。但是很吊詭的地方是,加拿大政府雖然讓我們通過了移民資格,但是我們的在台灣唸書取得的學歷在北美其實不認可。所以說,就算我有台灣的大學學歷,但是我不是北美的學歷,相關工作其實不好找。很多護理畢業的想來當地當護士,但是學歷和修課的學分不一樣,所以到了當地後還是得先認證學歷,可能要補修學分,然後才能考護士執照。所以很多人乾脆打掉重新練過,直接到這邊念護理的college,然後再當護士。另一方面,這裡有很多collage,念一年或一期就可以拿到diloma或certification,不過都很貴,我隨便找了幾個都要4,000~5,000加幣或以上,也有些人初到加拿大工作都找不到很欠錢了,哪來多餘的錢去上這些課? 所以華人超市裡面很多員工其實都是醫生、經理級或其它高學歷的人,為了小孩,為了生活,才會短暫或長期從事這類型的工作。
新移民之甘甜
唉唉,正面一點,正面一點,來談點好事~
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,外來人口很多很多,所以可以認識到各國來的人,接觸多元的文化,吃到許多異國美食。:D
我們上英文課的同學,有來自俄羅斯、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巴嫩、約旦、哥倫比亞、韓國、敘利亞….很多地方來的人,老師則有波蘭人、德國人、希臘人等,所以可以瞭解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,真的很好玩。有時候辦活動時,大家帶一點自己家鄉菜,就可以品嚐到美味的料理,太幸福了!
備註 [1] 經濟移民(投資移民),在幾年前需準備的金額為40萬加幣,約1,200萬台幣。2012年開始,加拿大政府提高金額為80萬加幣,約2,400萬台幣。
延伸閱讀
2017-01-15 加拿大移民第五年之生活經驗回顧及分享